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 我刊投稿论文 >

常熟市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之我见

摘 要:南门坛上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南门坛上历史街区改造中产生的问题,从街区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自己对历史街区中古民居的修缮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和传承等相关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状分析;传承保护

常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融山水为一体的城市风貌,水陆相间、纵横错致的阡陌街巷,构成了一道极具江南风韵的景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古城区通向各城门的主干道,西门大街、北门大街、东门大街的拓宽,一些历史街区被拆除,常熟古城的风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丢掉了旧城老街,也带走了城市的记忆,使常熟这座文化名

城大伤元气。好在目前尚存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南门坛上这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坛上这一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对保

存最为完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虽已有相应规定和规划,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延续保护历史风貌,保持街区活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需要整体保护街区历史格局与风貌,使其成为体现传统主流市民文化、见证常熟近代民族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区域。整体保护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常熟传统产业、传统艺术、民风民俗的延续展示地。利用历史资源,调整提升功能,使其成为既有历史环境风貌,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充满城市活力的传统商业街区。下文就“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的历史街区保护原则,和“情境再生”的文化空间保护方法,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

1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及保存现状。

1.1 历史沿革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位于常熟古城以南,紧邻环城河,自明代始,兴盛于清末民初。街区核心区域称为坛上,因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此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清末民初,坛已废,坛旧址场地周围四周改建市屋,形成商业闹市,茶馆、酒家、商肆鳞次栉比,其中著名者有得意楼茶馆,为翁同龢题匾,以及亚洲饭店、新都大戏院等,甚为繁华。又因为所处位置是水路交通的枢纽地区,南门坛上成为最繁忙的大水码头,是汇集各路乡镇民众经济生活的会拢点,也是群众通俗文化集中点。当年这里无论茶馆、浴池、听书、艺术表演,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所谓“要走走、坛上去”,可谓人流不息,百货云集,商铺连绵,遂使南门坛上成为常熟市井风情最为浓郁的街区之一。

1.2 保存现状

建国后,街区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风貌,并为远近居民提供农贸、日用百货等日常生活型服务。街区内居住和商贸两个区域分区明确,元和塘以西地段和横经塘地段内为居住区;元和塘以东至红旗桥南路地段为商贸区。居住区内充满宁静安详的生活气息,商贸区又是繁华热闹的场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融于整个街区。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显示,该区域内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17处控保建筑,其中古民居13处,商业旧址3处。200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苏州市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价值较高,是典型的水乡街市的风貌,近代工商业建筑保护利用价值巨大。

2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望

2.1 集中财力,做好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维修保护

地面的文物古迹维修和保护。南门坛上历史街区内并没有传统江南园林的遗迹,但其宅院资源较为丰富。目前保存完好的清民宅院建筑多达数十处。有东市河俞宅、君子弄季宅、义庄弄倪宅、上塘街曹宅、上塘街马宅、四丈湾顾宅、平宅、周宅……这些宅院虽都为民居,但兼职有一定的规模。例如,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民居宅院马宅,前后共有五进,建筑主体保存完好,在常熟传统民居建筑中较为少见。所以说,传统民居宅院是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街区特色之一。经过了百年沧桑,历史建筑老化严重。由于年久失修、蚁害、潮湿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在加上一个宅院都是一户多住,院落内搭建现象普遍存在。整个街区得建筑风貌业不尽协调。街区内插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与街区风貌有较大冲突。本人认为“循环更新”是保护和利用这些宅院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将混居在宅院里的居民合理置换出来,对宅院的建筑和庭院进行原貌修复和提升。

在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除了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外,还有许多古桥梁、古码头、古驳岸和近代商业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去保护。历史街区的整治整合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的财力。经过改造后的南门坛上,能否恢复几十年的商贸繁荣景象,能否吸引各路商家和各地游客,弘扬虞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第三产业,也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整合资源,注重地方文物资源特色优势的发挥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以市井生活文化为主要特色。历史上,南门坛上地区曾是常熟城南一处市井热闹之地,然而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居民生活空间挤占历史文化资源的现象严重,自建行为对历史建筑的破坏程度极大,一些重要的水乡特色资源并没能保存,传统街巷风貌支离破碎。

打造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环境风貌的唯一性。是江南典型的清民街坊的荟萃之地,传统商业的集聚之地,市井文化的繁荣之地,水巷风情的怀古之地。故在规划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地方特色的保留和发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对弘扬常熟文化特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一些传统字号及常熟各地工艺、商业和特色风情的汇聚,也是南门坛上趣味性的重要组成。

2.3 修旧如“旧”,通过彰显古韵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改造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资源的恢复,更是一笔巨大的旅游经济资源。历史街区的整合和利用,,必将给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更大的影响,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双重体现。但是我们要防止借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大兴土木,制造新景观,假文物,这是我们作为文物保护的亲临者最不愿看到的。要尽量减少对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建筑和一些古民居在维修过程中的添加成分,要通过修旧如故的原则来对待地面文化遗存,使它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彰显清末民国时期南门坛上这个历史街区的所特有的人文特点,它所赋予的文化魅力。针对性的各宅院进行旅游功能的有机更新。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宅院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宅院资源保护不变,业态功能循环更新的合理模式。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前者是重点,后者是难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一个恰当的物质性载体才能有效传承,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亮点和特点。常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种类丰富。近年来,常熟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其列为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2007、2008年,常熟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基本摸清了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普查,确认了10大门类51种类758项的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文学147项,传统音乐58项,传统舞蹈63项,传统戏剧6项,曲艺9项,传统美术104项,传统医药29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3项,民俗类161项,其他2项等。其中,具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重点项目近200项。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体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保障,因而在非遗的申报、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走在了苏州、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建立立体化的传承保护载体,巩固非遗保护基础。更是我们当前应该要做的工作之重中之重。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作为常熟古城南门外一片市井繁华之地,有着大量的传统老字号、餐饮品牌小吃。有餐饮茶馆、茶糖酱酒、熏腊卤菜、戏院书厅、园作雕花、制秤刻字等二十多类,商铺二百多家。涵盖了吃住游玩、娱乐购物。原有的清民商业建筑形态及其小体量、多样式的型制。且大多为下店上坊、前店后坊、下店上宅的小店铺。可考虑沿袭传统,保持历史上形成的商业模式,把常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小吃,鸭血糯、石梅盘香饼、松盛糕团等非遗项目在这集中展示。对一些传统老字号餐饮商铺的恢复建造有利于快速形成南门坛上热闹繁盛的市井街区氛围,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瞻行保护。

4 结语

作为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整治开发,必须坚持尊重传统街区整体风貌,局部优化街巷肌理的原则,保留历史街区传统水乡特色,保护好区域内的文物资源,适当恢复老字号商业特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城市休闲游憩功能的定位,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为既具有历史风韵的文化特征,又有当代风尚的城市休闲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这座典型的江南名城感受山水生态、走进深秀文化,探寻民俗风情,品味江南滋味。

参考文献

[1]束有春:《传统与现代》,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

[2]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常熟市资料汇编,2009.7;

[3]何振球:《走进常熟》,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常熟日报社编著,《江南记忆——常熟的那些人和事》,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