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华婷
【摘要】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种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从家庭襁褓走向求学之路起到衔接作用。显然,幼儿在园的生活是幼儿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的生活教育出发,通过幼儿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来发展幼儿的道德素质是一种必要的探索。笔者试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以幼儿在园的独立性、自理自立能力为视角,探究幼儿道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教育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181-02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尚无法用完全正确的视角和头脑去面对社会、从世界中获取和学习的孩子。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用关怀之心为他们传递支持和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肯定和疼惜,从而促进他们改进在独生家庭中养成的过强依赖性,育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对于幼师,我认为我在班级里更多的担任了母亲的角色,用双手和心灵,感化他们的心灵。
一、我的生活教育实践
(一)把关怀落实到行动上,让幼儿亲历独立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幼师,自己要先做一个独立有为的人,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爱护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形成自立意识、独立理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呵护、关爱一直是我的教学座右铭,无论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还是游戏益智的活动室里,我都将自己变成孩子中的一员,用亲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自己独立自强的一面,感化学生、影响学生。
(二)适时放手,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独立能力
在关爱呵护的同时,我也深谙过犹不及的道理,相信过分的包揽和宠爱,会让孩子们在失去独立性的同时永远无法体会成长的意义,于是在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上,我告诫自己要割舍疼惜不忍、放手帮助他们学会独立。例如,日常的穿衣洗漱,孩子们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能够准确高效的完成。
(三)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合理地锻炼其独立性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讲到,我们所说的个体生命,指的是一个个十分具体的生命个体。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践行“因材施教”,更不用说社会千变万化下的你我了。同一篇文章,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所要求的掌握水平是不同的;同理,同一种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对个性差异的学生,所要求达到的标准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例如对一些活泼好动、自主能力较强的男孩,我会鼓励他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发挥小家长的作用,帮助其他孩子整理桌具、分担劳动等。
二、幼儿生活教育之思考
(一)挖掘小榜样、小先锋,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带动全体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榜样示范在幼儿各项教育中都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生活中,主要的榜样来源是同伴和幼师,主要的示范方式是幼师和同伴的具体行为,因此通过幼师和同伴的正确行为,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感化,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幼儿同伴的示范行为例,例如在幼儿进餐时,有些幼儿能自觉按照幼师的要求快速行动、洗手入位,并能在就餐时注意保持整洁,这时幼师可以立即利用示范的功效,表扬行动好的幼儿,然后立即会有小朋友加快行动的速度。同样,幼师也应该做幼儿的“大榜样”,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通过生动的图示来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图示具有直观形象性,通过图示把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直观地表现出来会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所以,幼师可以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适当地粘贴图示,通过图示的暗示来影响并达到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例如:在洗手池前贴上正确洗手的图示,通过生动具体的行为步骤,幼儿就有了可效仿的行动指南,不仅减少过度依赖幼师和同伴的可能性,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幼师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地增减其中的步骤,增强教育效果。
(三)通过反复强化来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七天形成一个好习惯”,幼儿的可塑性比成人更强,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更应通过习惯培养的方式,进行巩固、持之以恒,为其一生奠定坚实基础。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幼儿的自立能力也是如此,它需要幼师不断地反复强化和幼儿坚持不懈地练习。
在教育,尤其是我所处的幼儿教育中,幼师不仅应该切实做好慈母的任务,更应该为班级同學留有自立独立的空间,如一位严师帮助其自我觉醒和自我锤炼。归根结底,幼儿教育的目的不是保姆似的陪护,而是在为他们提供庇护和帮助的前提下,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知识的储备,从而确保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能用积极健康的态度和有所价值的行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参考文献:
[1]吕建玲.试论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与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1(10)
[2]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